皮肤病变有哪些常见类型?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?
近照镜子时突然发现脸上多了个小红点,或是手臂上冒出一块褐色斑块?先别慌,皮肤病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普遍。今天我们就来那些可能出现在任何人身上的皮肤变化,以及什么时候该敲响警钟。
肉眼可见的皮肤警报
常见的要数色素性病变了。比如突然长大的黑痣,颜色深浅不一,边缘像地图一样不规则,这可能是身体在发出信号。有些人天生就有咖啡斑,但如果在成年后突然增多,就要留个心眼。还有些人会长出像老年斑样的脂溢性角化病,虽然多数是良性的,但长得太快时也该去看看医生。
血管性病变也经常让人担心。那种按压会褪色的小红点(樱桃状血管瘤)基本无害,但如果是凸起的红色斑块,特别是伴随灼热感或疼痛,就需要判断了。记得去年有位读者留言说,她腿上突然出现的网状青斑,后来发现是循环问题的早期表现。
容易被忽视的皮肤变化
有些病变藏得很深。像皮下发硬的结节,不痛不痒反而更危险。曾经有位化妆师客户,就是在给客人上妆时发现对方耳后有颗硬如石头的淋巴结,及时就医发现了早期问题。还有那些反复结痂却总不好的小伤口,皮肤科医生说这往往是他们担心的类型。
指甲的变化也值得关注。突然出现的黑色纵纹,或是甲床分离,都不只是美观问题。我认识一位钢琴老师,就是发现指甲异常后检查出了免疫系统疾病。
居家自检小技巧
大家可以记住"ABCDE法则":不对称(Asymmetry)、边缘不规则(Border)、颜色不均匀(Color)、直径过大(Diameter)和进展变化(Evolution)。每周洗澡后花几分钟检查全身,特别要注意阳光常晒到的部位。有个小窍门是用手机固定角度每月拍照对比,这样更容易发现细微变化。
如果发现病变部位有瘙痒、疼痛、渗液,或是周围出现卫星灶(周围冒出新的小斑点),建议尽快预约皮肤科。现在很多医院都有皮肤镜检测,又,就像给皮肤做次体检。
就医前后的注意事项
去看医生前不要自行涂药或抠抓,保持病变原貌很重要。可以提前记录:早发现时间、变化速度、有无伴随症状等。到了医院可能会做皮肤镜、活检等检查,不用紧张,这些都是常规操作。
治疗后要严格防晒,新生的皮肤特别娇嫩。有位海边工作的患者,术后没做好防护,结果愈合处出现了明显色差。期间如果发现异常红肿、发热,要立即复诊。
预防胜于治疗
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是防晒,UV伤害会累积在皮肤记忆里。选择广谱防晒霜,每2-3小时补涂。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,它们就像皮肤的天然防护盾。压力过大时,不妨试试冥想或瑜伽,情绪波动常会反映在皮肤上。
后提醒大家,网上看图片自我诊断风险。去年有项调查显示,超过60%的皮肤癌患者早期都误以为是普通痘痘。定期皮肤检查应该成为我们健康管理的一部分,就像每年洗牙一样自然。记住,的皮肤科医生一次面诊,可能胜过百次网络搜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