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管骨质疏松症严不,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才是关键
提到骨质疏松,很多人觉得这是老年人才需要担心的问题。实际上,骨质疏松症早已不是老年人的“”,年轻群体中也越来越常见。数据显示,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19.2%,而骨量减少的人群占比更高。面对这个“沉默的”,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科学应对。
骨质疏松症到底是什么?
简单来说,骨质疏松症就是骨骼变得脆弱多孔。正常情况下,骨骼内部就像蜂窝一样布满微小孔洞,但骨质疏松时这些孔洞会变大,导致骨骼强度下降。这种情况下,轻微碰撞甚打个喷嚏都可能引发骨折。
值得警惕的是,骨质疏松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。很多人都是在发生骨折后才发现自己患病。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脊柱、髋部和手腕。特别是髋部骨折,对老年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。
哪些人容易得骨质疏松?
以下几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:
1. 绝经后女性: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量流失
2.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群
3. 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人
4. 长期缺乏运动或日照不足的人
5. 长期吸烟、过量饮酒的人
年龄当然是重要因素,但年轻人也不能掉以轻心。特别是长期节食、缺乏运动的年轻女性,也可能提前出现骨量减少的情况。
预防比治疗更重要
骨质疏松一旦发生就很难完全逆转,因此预防格外重要。以下几个方法值得坚持:
首先,充足的钙摄入。成年人每天需要800-1000mg钙,50岁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需要增加到1000-1200mg。牛奶、奶酪、豆腐、芝麻酱等都是不错的钙来源。对于饮食难以满足需求的人,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。
其次,维生素D对钙的吸收关重要。除了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外,每天晒15-30分钟太阳也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。北方地区居民或很少外出的人,可能需要额外补充。
后,坚持适度运动。负重运动如快走、慢跑、跳舞等能刺激骨骼生长,建议每周少进行3-5次,每次30分钟。力量训练也有助于增强肌肉,保护骨骼。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治疗?
骨密度检查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。建议以下人群定期检查:
- 65岁以上女性
- 70岁以上男性
- 50岁以上有骨折风险因素的人
- 长期服用可能影响骨代谢药物的人
检查结果如果显示T值≤-2.5,就是骨质疏松;T值在-1.0到-2.5之间为骨量减少。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评估骨折风险,决定是否需要治疗。
治疗骨质疏松有哪些方法?
如果确诊骨质疏松,医生通常会建议:
基础治疗包括补充钙和维生素D。但单纯补充往往不够,还需要配合药物治疗。目前常用药物主要包括:
-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:如双膦酸盐类
- 促进骨形成的药物: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
- 其他机制药物:如雌激素受体调节剂
治疗方案需要个体化制定,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、骨折风险、合并疾病等因素。无论选择哪种药物,都需要坚持规范用药,定期复查。
写在后
骨质疏松虽然常见,但并不可怕。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认知:这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,而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。与其纠结于“严不”这样的问题,不如从现在开始采取行动。
建议40岁以后就要开始关注骨骼健康,50岁以上人群好定期做骨密度检查。记住,预防和早期干预永远比等到骨折后再治疗要明智得多。只要方法得当,我们完全可以让骨骼保持强健,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。